编者按:智慧城市不仅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我国改革城市治理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者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加快关键标准研制,完善标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增益城市发展质量”、“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共享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城市管理体系”、“打造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融入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城市建设发展赋新能”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着力点,我们将在未来几天围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供学习参考。
      着力点之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善城市管理、重造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动力和新路径。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不仅系统描绘了智慧城市的蓝图和实施路径,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也能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但目前仍有不少城市在缺乏系统经验、实际需求判断不足、建设路径把握不够等情况下就开展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较多城市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偏重技术设计,重视规划忽略建设,规划建设与周围环境融合不足,同时对城市的运营管理机制、体制法制环境、有效保障措施、推进策略等研究部署较少。
      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不是短期行为,需要有长期的目标、长远的规划、长效的机制,以形成顶层设计指导。一是应从城市发展的总体需求出发,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特点,自上而下进行信息化统筹设计。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的前瞻性,建设发展中采用的技术要有可拓展性,设备设施要有开放功能,为整个智慧城市体系的技术升级、功能拓展留有足够的余地,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三是要深入了解土地资源整合、交通建设、能源供应等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强化与周边城市信息化的结合,有效利用周边城市已有的信息和平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四是要研究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以及运营模式,以服务应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城市建设、运行、投融资等方面体制创新、机制融合的解决方案。
      着力点之二:加快关键标准研制,完善标准体系。
      标准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推进离不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支撑,缺乏通用标准将导致不同领 域、不同城市、不同系统设备之间的建设缺乏衔接,重复建设现象频出,且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只有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要求、测试认证方法等标准化体系,才能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城市建设与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如青岛市在其智能交通系统中应用了统一标准的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硬件设备和数据分析  软件,实现了系统能快速预测道路拥堵情况,将突发拥堵发现时间由20分钟缩减至5分钟,警情响应时间缩短75%。
      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探索中,应从规划发展、过程管理、信息共享等标准着手。一是要加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规划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制定的同时并行和有效结合,引导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基础通用部分、各细分行业、数据共享等领域标准体系,同时加强标准的试验验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定向数据进行处理运算,实现标准的共建共享。二是要打造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相关重点标准同时,选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标准应用对象,如选取智慧照明等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以树立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样板和标杆。三是要成立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工作,如标准研制、标准项目建设和推广、标准实施监督评价等工作,同时并对已开展的地方标准进行实施效果评价,以实现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
      着力点之三:坚持“以人为本”,增益城市发展质量。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广泛,但其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居民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以提高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效率和居民反应能力。尤其随着5G技术的加快发展,其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等特点将对城市的数据传输速度和分析效率、行业覆盖面率等方面产生较大推动作用,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居民衣、食、住、行等舒适度和便捷性。
      居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体验者和维护者,倘若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让居民体会到便利,则是空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一是要多渠道主动征询居民需求并吸引居民参与其中,实现城市决策的人性化和高效率。二是要拓宽各方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表达渠道和回馈机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监控和评价,以更加高效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三是要开放城市发展相关数据,鼓励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与高校、社区、居民合作,引导企业深入研究民众所需,让居民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四是是要结合城市自身特性,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城市,重点关注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工程,并不断优化完善,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祉。
      着力点之四: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共享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城市管理体系。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国家推进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已建成31个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在31个省级平台提供的22152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中,16168项已经具备网上在线预约预审功能条件,占比72.98%,平均办理时限压缩24.96%。此外,我国有超过65%的省市建立了政务云平台。如贵州省“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汇聚了214个政府部门和机构部署的715个应用系统,实现全省政府数据统筹存储、统筹共享;上海市通过“市民云”,民众已实现包括在线查询个人医保金、公积金、养老金等在内的72项应用,接下来还将有个人健康档案、医院预约挂号等40多项服务上线。[ 数据来源于中国网信网]
      当前智慧城市推动较为缓慢,难点在于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整合程度不足,且基础设施数量巨大、类型繁杂、隶属部门多,“信息孤岛”现象仍有存在。因此从资源共享角度统筹考虑,加快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共享平台,将公共和个人组织连接在一起,建设全方位的城市管理体系,增益城市发展质量。
      智慧政务服务共享平台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及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事务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各专业行业管理子系统、信息共享集成平台、综合监督管理决策指挥平台四大层级,并通过采集城市市政设施数据信息、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信息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政务资源库,对申请信息、过程信息、结果信息、事项信息、流程信息等多维护进行建库设计,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实施智能化监督管理、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智能引导、应急指挥、智能决策等综合功能,以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及分析、各城市管理子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杜绝单一“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满足各级政府对提升政务管理能力和市民服务能力、完善科学决策工具的迫切需求,助推城市管理更高效。
      着力点之五:打造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智慧城市的数据信息巨大,不同供应商的大量设备被部署于城市中,这种集约化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加大了数据丢失、身份窃取、金融欺诈等安全风险。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基础设施与互联网的打通,这对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率、应用与数据安全监管、运营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
      智慧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和体系,一是要在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之前,就须规划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提前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隐患问题。二是鼓励关键技术的创新,尤其在金融、能源、社会安全等领域,通过引入安全技术研发机构,引导安全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智慧城市安全信息标准研制,以解决我国智慧城市当前在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应用服务等领域国内自主可控率低的痛点。三是采用海量存储空间与高速计算能力的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的深度计算、智能分析、图像处理、关联计算等技术将数据进行加密后放置在云端,在云端实现视频和信息的交互,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互通性。四是政府部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规划设计咨询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方主体要广泛参与,采取管理制度、产品规范、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监测指标、法律法规等多项措施,包括建立责任人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应急预案演练与处理机制等机制,如政府部门建立安全准入制度,企业要从智慧城市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等方面建立安全标准,第三方评估机构要建立信息安全等级评测和保护体制等,以形成网络安全应急指挥、管理、处理、服务一套完整的系统,加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着力点之六:融入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城市建设发展赋新能。

图1 区块链构建开放大数据平台结构图
(图片源自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智慧城市委员会编《智慧城市评论》第3辑)
      随着智慧城市的加快发展,各类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人们对于数据应用的意识不断提高,如何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带来的突破性机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保护,按照信息所有人的意愿进行使用,有效调节保护、隐私、透明度和效用之间的适当平衡,成为智慧城市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也为城市政府管理创造了新机会,为居民提供了更便利和更舒适的公共服务。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信息难以篡改、安全性、匿名性等特性,相比传统中心化的数据共享模式,区块链适合跨企业和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凭借其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等功能,能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分布式账本、数字签名手段、智能合约等机制,将城市每个相关节点数据在不能伪造、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前提下转移到区块链分类账上,可防止恶意节点或者黑客恶意修改数据,保证数据安全性,消除信息共享的顾虑。尤其在政务数据上链方面,政府各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公安局、法院等以节点形式加入区块链网络,利用区块链数据加密、隐私保护以及终端用户授权等机制解决部门之间“数据共享难”的问题,也能充分保证办事系统的保密和稳定。如区块链电子证照平台,通过连接政府各部门数据,可构建证照办理及查验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居民及企业通过终端私钥控制自身数据的使用授权,从而解决当前市场证照种类繁多、纸质证照不易保管、补办流程繁琐等问题,保障居民及企业数据隐私安全。